作者简介
罗工柳(1916-2004),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广东开平人。早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武汉政治部第三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并随“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太行山敌后根据地,负责《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工作。抗战胜利后,曾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建国初期,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1952年,随“中国文艺工作者战地访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战地写生。1953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麦积山考察团”考察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1955至1958年赴苏联入列宾美术学院专修油画。1959年,中央美院油画首创工作室制,他主持“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1960年改为油画系第二工作室。1950至1985年,与周令钊、侯一民一起负责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协常务理事等职。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
罗工柳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作品表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我不死鬼子莫活》、《马本斋母亲》等。1949年后多作油画,他的油画以描绘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在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代表作有《地道战》、《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前仆后继》、《毛主席在井冈山》等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罗工柳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主持文化部主办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院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他的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有广泛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作品赏析
罗工柳 《地道战》 布面油彩 140cm×169cm 1952年
1951年,画家以饱满的政治激情、纯熟的艺术手法,将冀中人民抗日武装开展对敌战斗的独特方式搬上了画布,创作了写实油画《地道战》。它既是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皆兵,全民参战”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讴歌。罗工柳熟悉地道战,是在1946年重返太行,从老战友的诉说中深刻体察到的。这幅革命历史画,联系着他和人民的战斗情谊,是他和民兵战斗英雄以及当地的老大爷、老大娘一起切磋琢磨而创作成的。他以强烈的创作激情和不畏艰难的工作姿态,成功地反映了声名赫赫的平原游击战。
画面的场景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每一位人物的神情专注而紧张;一位握枪的青年男子在画面最右方,正通过瞭望孔观察敌情,警觉而干练;画面最左方,正在爬梯子的男子目光也朝向同一个方向,画面后方还有两位老人,显示着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紧密联系。作者抓取了几位民兵准备战斗的瞬间动态,动感十足,将这种特殊的战斗方式表现得十分真实。同空间内温暖的光线传达了正义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念。
他的油画艺术,和他的版画一样,也是在战斗中成长的。《地道战》成功的原因,是画家对要表现的题材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创作热情,这种可贵的创作欲,促使他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又迫使他想方设法去获得表现技术和技巧,去克服一切困难。最重要的是他在敌后的当年,曾和那里的老乡日夜战斗在一起,和人民有了深厚的联系。但那时还没有发明举世闻名的地道战;
罗工柳 《郁郁葱葱》 综合材料 2004 年
这幅《郁郁葱葱》是罗工柳生平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这位已经88岁高龄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依然保持着对艺术最真挚的初心。画面色彩浓郁,造型简单大气,作者将生活中最为平凡之物塑造得朴实却又生动。作品中体现的蓬勃向上的力量不言而喻。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在晚年对于综合材料不断尝试的胜利果实,也是艺术家对于生命的赞颂和礼敬。
罗工柳·《俩姊妹》布面油彩 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