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25期 2016年9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二版 人文·艺术

半饥半饱清闲 无锁无枷自在

——清代扬州画派作品简览

烟花扬州,自古不缺风流倜傥人物,诗画齐名者俯拾皆是,又大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况味。这其中,清代的扬州画派便很负盛名。

扬州画派

扬州画派是清代中期崛起于扬州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是专指家喻户晓的“扬州八怪”这八位名家,而是泛指扬州画坛树立新风的一批代表性画家。

清代,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明治,到乾隆年间社会已达鼎盛。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漕运、盐运的转输中心,商贾云集。商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市民阶层。扬州本是文人荟萃之地,明清易代时受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而此时再度繁荣起来,文化亦随之复兴。主导扬州商业的徽州盐商们素来爱好风雅,民众的审美意识也蓬勃发育,这些都为扬州画派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扬州画派的画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弃官从艺的文人,如郑燮(郑板桥)、李鱓和李方膺等。他们虽学而优则仕,但仕途失意,抱负不得施展,转而到扬州鬻画为生。他们的画作多选择 “四君子”题材,隐喻高节的情操,借以抒怀,并诗、书、画结合,寄托“用世之志”。

第二类是布衣文人,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等。他们多出身贫寒,因看清官场腐败而洁身不仕,或功名不就,只以书画为生。他们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也汲取金石书法古朴自然的养分,作品常绽露出与世人相异的古拙和奇趣。

第三类是具有文人素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华喦和罗聘等,他们善于学习文人画之优长,讲求诗、书、画的结合,早年即以卖画为生,功力深厚,同时也了解民间的喜好、风尚,作品取材广泛,画法精熟。

扬州画派的风格趋向自由、奔放。画家们在承继石涛、八大等大家的画风的基础上,敢于标新立异,突显擅长,又相互影响、渗透,并注重生活的感受,以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从传统中来又能突破传统的桎梏是他们共同的优渥,扬州画派予后来的海上画派以重要的启示,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清•金农《墨竹图》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布衣终身。“五十始挥毫”学画,精通书画、篆刻、诗词等,绘画取意古拙,笔墨不求形似。书法独创“漆书”,撇飘逸而捺厚重,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




清•郑燮《竹石图》

此件《竹石图》长177厘米、宽90厘米,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整幅作品由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气势雄伟,有一种天然自成之趣。本幅少有皴擦,山石折裥处略施小斧劈皱,顿出崚嶒之态。石前修兰竹数枝,瘦劲挺拔,笔致灵动,妙趣横生。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清•华喦《画眉竹树图》

华喦(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是清代乾嘉年间走出八闽,蜚声江南的名画家。他的画技不仅全面,而且出色,举凡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虫鱼,无不精湛可观,且能师法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曾希望凭着出色的画艺到京城一展才能,却未能如愿。中年以后,华喦便长期寓居杭州、扬州两地卖画,生活清贫。由于他不拘一格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华喦作为“扬州八怪”之一而广受藏家青睐。

清•黄慎《春江水暖》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躬懋,号如松,35岁(1721年)改名慎,40岁(1726年)改字恭寿,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一生不作功名之想,从未做过官,是一位以布衣终身的职业画家。是扬州画派的杰出画家,与郑板桥、金农、李鱓、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罗聘并称“扬州八怪”。黄慎绘画艺术成就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已名满天下,备受推崇,他以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建树宏达的大师,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上一条:展讯快报

下一条: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