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雅亦俗话海派
从文学、戏剧到建筑、绘画各个领域,以流派自立门户,其中的海派便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象征。提到海派,总是联想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百媚千娇,它以其多元和开放的文化形态为世人所艳羡。但是,海派在中国画的概念与范畴中,其所指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画里的海上画派,一同感受市井文化下的一股清流,一同欣赏welcometo欢迎光临888集团美术馆的馆藏作品。
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又称 “海派”,是19世纪中叶在上海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影响甚大。
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中外互市,上海快速发展成为“海内繁华第一镇”,出现了“沪上繁华远逾昔日”的景象。至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太平军战乱,毗邻上海的江、浙等地深受战乱之苦,“江南半壁无一片净土”,民生凋敝。南方的官绅、商人、文人学士争相趋避沪滨,并携来大量的资金财物、文物书画。聚集上海的市民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相当的消费能力不断吸引着书画家们纷纷移居上海谋求发展机遇。避战迁来的如张熊、任熊、胡松涛、任伯年、虚谷、蒲华、钱慧安等都云集沪上,鬻画为生,如此促成“十里洋场”成为了新兴的绘画市场。
海上画派集群的界定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熟知的代表性画家指任伯年、任薰、赵之谦、吴昌硕、虚谷、蒲华等。而广义的“海派”概念则包含更广,包括吴湖帆、王一亭、冯超然、贺天健、钱瘦铁、陆俨少、朱屺瞻、江寒汀、谢稚柳、陆抑非、程十发、唐云等,时间跨度也更长。
海派绘画为人称道的特征是温和细致,雅俗共赏,体现了市民文化的审美趣尚。海派画家们善于把传统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贴近市民的生活,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入画,民间艺术中鲜艳、明快的色彩得到普遍的运用。同时,文人性的笔墨和诗、书、画、印一体的表现形式依然保有,以俗入雅,以雅化俗,演变出通俗易懂的新画风,试图在情感上能直接表达个人与社会境遇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向往。
要细说海上画派的大家们可是风格迥异、精彩纷呈,总的来说各有千秋,实力雄厚。海上画派继续推进了明清以来中国绘画世俗化发展的脚步,提供了传统绘画向现代迈进的契机。
[清] 任 颐《松下奕棋图》
任伯年(1840—1896),早年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後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山阴(今属浙江绍兴)人。是上海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任伯年出生在一个民间艺人家庭,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声显赫的画家。
任伯年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有笔有墨,构图新巧,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清新流畅,富有诗情画意是他的独特风格。任伯年的画多来自生活,都是自然界所习见的景物。此幅画中人物的动态飘逸骀宕,富有生趣。画中的树木在风、晴中,都充满着生命力。在构图上,人物周边的景物繁密地交错在一起,使其画面有集中视觉的良好效果,更增画面的意趣。
[清] 赵之谦《杞菊延年图轴》
赵之谦(1829-1884年),晚清代著名篆刻家,金石书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其书画印的巨大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绘画上,善画花卉,兼能人物等,笔墨技法传承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等,构图善于取势,笔墨豪放,设色浓艳,雅俗共赏。呈现出金石书法入画,设色从俗,求异拓新的画格。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蒲华《九重春色图》
蒲华(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室名九琴十砚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剑胆琴心室、九琴十研楼。浙江省嘉兴人。蒲华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专业画家。因他的诗词、书法与当时的科举八股格格不入,终其一生也只得了个秀才,于是从此绝念仕途,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
如果说八大山人的笔墨以幽穆著称于世,那么蒲华的作品则可以用野逸来概括。作为晚晴海派画坛的领袖,蒲华无愧于最具有创造精神的代表画家。其画气势磅礴,又与吴昌硕的富贵之气截然不同,但相互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