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华外 周 玫
有人说,教师的精神生命是由读书来维系的,胸中装诗书,书卷气就强了;胸中装尘俗,市侩气就盛了。在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间,能不能少一点市侩气,能不能多一点书卷气,取决于你能否天天读书。我很庆幸,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教十八年来,自己的生活也一直与读书紧密相连。
幼时,我常常黎明即起,当父母老姐都还在沉睡,悄悄起来溜至客厅看小说。说来奇怪,那时小小年纪,最爱看的却是一些知青文学,似乎不沉入梁晓声等人的文字即寻不着安全感。那些天刚刚蒙蒙亮的早晨仿佛都只是记忆中的美好,它不带一丝丝夏天的焦灼,让人感觉无比清凉爽净。屋子静得出奇,天色微暗,我从容不迫地阅读着逝去年代的那些故事,心里有一种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享用时间的美好错觉。
二十多岁时,最爱《读者》和《台港文学选刊》。那时,日子相对悠闲,读书时还常常陶醉于以下几种意境:要么夏日午后,呆坐窗台边,有微风阵阵,窗外的大梧桐树洒下一地浓碧,独自看书、冥思,忘了身在何处;要么黄昏时分于树荫下小读,石椅一条,蝉鸣几声,有凉风携晚饭花的香气与书香习习而来;要么是守在深夜,一盏孤灯兀自如豆,翻一本闲书,沏一杯绿茶,让长夜缓缓地在指尖溜走。
后来,当教师的时日久了,渐渐发现,阅读不再是自命风雅的生活点缀,它已成为了职业的必需。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每当回想自己的阅读历程,我也常常觉得,要和学生一起成长,认识世界,感知美好,我们的生活不能离开阅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明白了应该如何做老师做好老师,懂得了教育的真谛;读孩子们爱看的儿童文学作品,接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建立了共同的话语系统,也让自己留住了一颗童心:读董桥的文字,他的那句“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字”提醒着我学会甄别何为真正值得一读的文字;读周国平,懂得更多生活的真相与意义;读龙应台,感受一个骨子里的大女人的跌宕与细腻;读《文心雕龙》、《知堂小品》、《药窗诗话》……,翻开满纸的清雅与纯净,醉心于字里行间“无一不中国”的中文之美。愈读,愈觉心平气和、淡定从容;愈读,愈觉得天地之大、自身之渺。
这两年来,在学部的教研组内牵头开展教师读书会活动的经历更让我发现组织老师们一起读书共同进步的必要。读书会的常态化,让老师们有了将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体验,有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体验,更有了带动孩子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体验。每每读书会后,听到大家还在私下交流哪本书好、好在哪里,看到还有同事追着刚刚推荐了好书的教师要求借他的书一读,了解到不少老师已经学着在自己的班上开展“班级读书会”,我深感快慰。在团队中,大家一起读书,阅读别人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获得了心灵成长的力量。这种读书共同体的和谐与美好,也让我们触摸到更多教育的温暖与幸福。
与书为友的日子,是快乐、充实的日子。时光飞逝,年华易老,惟愿“以书为马”,在白纸黑字间驰骋,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接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与书为友,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