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8期 2018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一版 人文风采

不褪色的柔情

北京七色花 黄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道尽千家万户新年必过的习俗——放鞭炮,贴年画。然而,我记忆中的新年习俗却不止于此。

商丘地处豫东,平坦辽阔的地势使得在这片黄色土壤上生活的人们孕育出海纳百川的胸怀,由此衍生的新年习俗自然有了熔炼百家的气魄。商丘有一首久经传唱的新年习俗民谣: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这首民谣详细的说明了商丘地区的新年民俗,即不同于山东地区的“二十三糖锅粘”,湖北地区的“二十七洗金漆”,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也有与别处相似的送灶神,杀鸡办酒的习俗。这大抵是文化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吧。

新年的习俗就像一杯沉淀多年的醇厚老酒,迷醉了我二十几年的时光。犹记得祭灶的腊月二十三的夜,也即是小年夜,奶奶盛了一瓮的草木灰,点上三炷香,摆一盘花糕,一碟鸡肉,一碗麸子上供。随着鞭炮声起,奶奶口中念念有词,大致是“灶王爷,马给你喂饱了,吃饱喝足好有力气上天汇报,不要告我家黑状”之类的话语。每每此时,我总是捂着嘴偷偷地笑起来。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鬼神之说大抵是不相信的,此时有趣的仅仅是:要放炮了,有好吃的了,还有老人神神叨叨,看似怪异却又有着数十代人坚守的行为。小孩子总是不懂事的,对于他们来说有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朋友玩就是快乐了。以前是我,现在却是侄儿了。年前家里总有炸丸子,炸鱼的习俗,方言称之为“过油”。这一天,小孩子是不让靠近锅的,据说,规矩如此,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规矩了。这一天对小孩子来说痛苦与快乐并存。因为“过油”持续的时间很长,往往错过了午饭的时间,而饿肚子是件挺难受的事,是件天大的事,所以抿着嘴唇快要哭出来的侄儿眨巴着眼睛定定地望着那一盆炸好的丸子,酥肉,活像一只嗷嗷待哺的雏鸟。此时,大人就会盛一碗丸子,酥肉,鱼块交给小孩子。人饿极了,馒头咸菜与燕窝鱼翅味道应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而且小孩子哪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呀?只是油腻的东西吃多了总会感觉恶心,食欲不振,晚上不吃饭还要挨大人训斥,这种感觉总会让人记忆犹新的。

如果说过油是令小孩记忆犹新的日子,蒸馍的日子就是妇人的专场了。心灵手巧的妇人在这天凌晨三四点左右就早早起床了。和面,发面,糊豆馅,白天蒸馍要用到的器具,材料都准备好了,天边也就开始泛起鱼肚白了。吃了早饭,家中的妇人和邀请到的别家的女子就开始忙活了。包子,豆馅馍,实心馍,放了红枣的花糕,在女子手下渐渐成型,而且形状各异,活灵活现。此时不得不感叹女子比男人更具有灵性,这天是属于女子的日子。

祭了灶,过了油,蒸了馍,办了年货,春节终是到了。春节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三十这天贴了年画春联,包了很多饺子,也不是初一凌晨儿孙辈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而是奶奶放置佛像,祖爷爷祖奶奶相片的“祠堂”,姑且称为祠堂吧。三十的晚上,万家灯火,鞭炮齐鸣,烟火四射,繁华似锦。但是祠堂里却是烛火昏黄,供品香气四溢,燃烧的香烛烟雾缭绕。仙境也是烟霞瑰丽吧。只是泥胎始终是泥胎,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依然是泥胎。奶奶跪坐在蒲团上,叩首,叩首,再叩首,对着泥胎许下保佑一家团圆平安,健康快乐的心愿,却更像誓言。每年我都站在祠堂外的黑暗中,聆听着一切,看黑暗的天空烟火繁华。呵,我总是想笑,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下。又是一年盛世繁华,我也慢慢长大,有的人却老了,这就是家。


上一条:暂无信息

下一条:年年岁岁俗相似,岁岁年年思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