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0后迎来不惑、90后迈入而立、00后走向成年,这些曾在互联网冲浪的主流人群因进入迥异的人生阶段,遭遇了不同的难题。虽然个体问题无法一概而论,但人类却有着共通的精神诉求,即希望通过光影构造的虚拟乌托邦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静谧的一隅。于是,在新时代语境沃土下生长的治愈剧愈发茁壮。
去年播出的多部口碑不俗的剧集,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剧《都挺好》《小欢喜》,还是甜宠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抑或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庆余年》,看似不同的外壳,但却殊途同归指向一个内核——治愈。
这些直击大众痛点、抚慰千疮百孔心灵的剧作,大受欢迎的主因在于懂得换位思考,找到打开人们紧闭心门的钥匙。
治愈剧进化的四股驱动力
不同类型的治愈剧,能分别戳中大众各异的软肋对症下药,最后给在时代洪流中沉浮摔打后伤痕累累的人心一剂良药,减缓痛感——这是治愈剧流行的主因。
而治愈剧的进化轨迹,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变迁、大众审美的迭代、社会阶层的分化、影视产业的升级几大驱动力。
首先,时代飞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的层面也变得丰盈。如果说以前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治愈的重心是在物质层面紧缺的前提下人民的知足常乐,那么当下的同类治愈剧则更关注医治人们精神层面的亚健康。
其次,大众审美口味随着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外界娱乐产物的刺激不停在更迭,人们逐渐拥有了一套个性化辨别美丑的评判标准,这种审美的非统一性反倒给了治愈剧多元化探索的土壤。
换句话说,即便同一部剧在不同的人群中,反响可能会天渊之别。不同阶层的人产生治愈感的点不一样,所以治愈剧不可千篇一律,在创作之初要明确目标受众、有的放矢,针对下沉市场可能就是另一套打法。
治愈剧的固本创新
说到底,治愈剧的核心创作要义是“人”——以人为本,尊重大众的感受。
无论产地如何,究其根本,治愈剧是借助影像艺术手法把散落在人间的真情实感汇聚在一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缓铺展,直抵心底的小柔软,照亮每个人心中的秘密花园。
如今,治愈剧开始表露出市场潜力巨大迹象,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猎手已经开始谋划布局。但怎样才能铸就攻城略地的杀手锏,还有待摸索和观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治愈剧这一剧种有着强大且延续性长的生命力,不会被时光淘汰,只会在更新换代的演变中迎来新生。
(文章节选自猫影文娱,作者: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