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的不同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人的理念是将孩子培养成神童,重视的是记忆力,要求孩子乖巧听话,从小懂事。西方人的理念是保护孩子天性,重视想象力、创造力。要求孩子快乐成长。
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就产生了诸多差异。中国的课程设置以高考为基准,高考、中考要考的科目,大量增加课时,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西方的课程以学生将来有用为出发点,全面开设,包括心理、逃生技能、科学饮食等等,与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的是讲授为主,填鸭式,辅之以大量练习,倡导学生刻苦,认为能提高分数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西方则以激疑、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提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揠苗助长。在评价方式上,我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中考几乎是学生升学的唯一通道,以分数论英雄。而西方的评价是多元的,看重的是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将来的发展空间。因此,西方的学生学得轻松,我们的学生学得沉重。
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恢复高考以后的教育已经将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点。那么这样的教育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来听听一位德国跨国公司经理对前去参观的中国校长所说的话就知道了。他说: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厚,考试成绩比我们好,但是你们还是要买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产品。
月圆则必亏,物盛则必衰,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发展到了极端,就是废弃的时候,我估计改革开放以来的应试教育也是走到了顶点。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趁早寻找出路。出路在哪?世界的路就是中国的路。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球的制高点上,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正如教育部张民选的访谈录《国际教育是大势所趋》,既然是大势所趋,那么我们与其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宁波华外虽然很早就设立国际部,近几年这块蛋糕也越做越大,但是,具有国际视野,向国际先进的教育靠拢绝不仅仅是国际部的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需要有战略的眼光,国际的眼光。我以为提“国际眼光”比提“国际化”更加迫切。“国际化”强调的是行动,而“国际视野”强调的是要从国际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盘国际化,我们不仅要把现在的国际部用国际办学理念、国际行为准则来“化”之,而且还要保留国内部,并且用国际视野来评判我们的国内部的办学水准。这点对于我们的办学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