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98期 2013年12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 资讯纵横

让我们辩证地对待“识记”

社会对考试中偏题怪题的讨伐越来越强烈,于是我们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关于考试的共识:偏题怪题害人。这是教育的进步,是好事。但是,笔者明显感觉到,在孩子知识积累的识记问题上,我们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考孩子死记硬背的偏题怪题是可怕,但因此走向了对识记的全否定,这同样可怕。

我们知道,知识的积累是以识记为基础的,没有识记不成知识。识记越多知识掌握就越多,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他的识记肯定也多,知识与识记成正比关系。我们用“万宝全书”美誉知识丰富的博识之士,其实肯定的是博识之士的强大的识记。当然,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能力,但有能力之人,一定有知识。宁波人用“万宝全书缺只角”调侃那些不会化用知识或对知识掌握不全的人,很形象。

所以,识记很重要,我们不能因为那些偏题怪题害人就否定了知识积累中识记的作用,更不能因此走进“素质教育就得让识记走开”的误区。

面对教育的信息化,面对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面对电脑大得令人咂舌的内存,人的记忆量变得越来越渺小;有了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有了随处都能得到的存储设备,有了便捷的Ipad、Iphone,人脑的识记压力锐减。便捷了,轻松了,我们把识记交给了计算机,但我们一边又发出“科学越发达,做人越疙瘩”的感叹。

倘若你熟练地记住了近百个朋友的手机号,在只有座机电话的情况下你就便捷多了;倘若你对许多股票的代码烂熟于心,股票的进出可能会因为抢了几秒钟的时间为你带来可观的财富。

这就是识记的力量。

什么叫功底?什么叫国学功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力求构建一棵巨大茂盛的知识树,一定需要广泛的阅读和广博的记忆,是为博闻强识。除了一些常态的识记,那些非常态的识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不能一刀切。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是轻松的教育,这实在是一种错误。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但我们得清醒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不轻松”,素质教育更是“苦差事”,高考状元所谓的“轻松”的背后,不知有多少鲜为人知或难于言说的艰难的故事。

当电台里的主持人咭屈拗牙地说出“阿历克谢 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这一高尔基全名后得出“拿高尔基的全名考小学生实在不应该”的结论的时候,笔者在心里问自己:“为啥就一定不可以呢?”是的,名字从本质上说只是符号而已,但不同符号就有不同的价值啊。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那些名字,倘若用 N 或 M 代替,我们的阅读肯定就失去了“那个味”;更有甚者用诸如“克林顿”“柯南”“加菲猫”之类的符号代之,那“味”又会咋样呢?

谁说5、6岁的孩子背唐诗没用?

谁说幼儿园的孩子识字与小学毕业生等量一定不是好事?

我们不能没有分析论证就作出武断的结论,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识记就不成知识。在孩子的成长规划中,我们重视孩子的知识的积累,我们就得辩证地对待“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