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92期 2013年04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

清明时节说“食俗”

又到一年清明时,除了那因“牧童遥指”而闻名天下的“杏花村”美酒,还有不少饮食风俗也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保存至今。

其实,清明前一天,也是传统的习俗―――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家住老城区的刘阿姨,每年的清明前夕都会制作“清明果”。正宗的“清明果”是用清明草为主料,但是在北方,都改用艾草。问及这一风俗的由来,刘阿姨说:“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不但能清心明目还能祛火”。在《本草纲目》中也确实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清明果分甜、咸两种,做法类似于包子,不过是将糯米粉的皮包上红豆馅或者肉丁馅后用模子压制成型,显得十分精致。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通体碧绿,透着股清香,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苏轼曾有一首描述馓子的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能让才子如此动情可见馓子的美味,而清明时吃馓子也是老济南的风俗之一。根据《济南旧习俗》的记载,济南的馓子俗称“细馓子”。馓子形状细长,颜色焦黄酥脆,入口松酥香脆,格外馋人。而作为便于食用和储存的食品,馓子自然成为寒食前后的首选食品,这也难怪馓子在古时被称为“寒具”,只不过现在馓子不仅在清明时节,在平时也是人们喜欢的家常点心了。

在老济南的风俗中,煮鸡蛋也是清明时节的风俗之一。这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鸡蛋煮好后要染成红色,小孩们还喜欢相互碰鸡蛋,如果哪个孩子的鸡蛋皮结实,把其他孩子的鸡蛋皮都碰破了,那这个小家伙也会长得又快又壮。

清明节的“食俗”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追寻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习俗背后不但蕴藏着生活的乐趣,而且还有着强身健体、贴近自然的内涵。在继续了一个冬天的脂肪和慵懒之后,喜欢生活的你不妨在即将到来的清明,重温一下“老风俗”,体味一番“真情趣”

(教育论坛 陆莹)

上一条:邓小平时代

下一条:清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