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再认识
衢州welcometo欢迎光临888集团外国语学校校长 叶霜
教育是民生,教育要与社会协调发展,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业已成为共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也是当前教育人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历史重任;不是计日可待的结果,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既要着眼今天的现实,又要敏于未来的理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需要热情的呼唤,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实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熏陶,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精细管理以及身处其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因此,当我们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我们必须厘清当中的“人民”是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评价一所学校,往往以家长的评价为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往往也被窄化为办家长满意的教育,而家长的满意往往又以高升学率为单项指标。这时,我们会发现,在唯升学率的竞争下,披星戴月的教师不一定满意,身心疲惫的学生不一定满意。为此,在当前从上往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让上级教育主管满意;一心一意抓好基础性课程,让家长满意;给教师充分的开课自由,让教师满意;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让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满意,最终致力达成教育行政部门、家长、教师、学生等各方“人民”的平衡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还应关注教育的发展性。现在有句话说的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时代在发展,教育的环境在变化,势必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老师,看待学生,看待教育。我们的教育关注分数,关注指标,但是很多教育目标是无法量化的,请问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如何量化?发展性就是要求我们不是给教育轻易下一个结论而要关注教育的过程,用以分析教育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
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满意”的内涵有一个合适的解读。
过去的“有学上”到现在的“上好学”, 如果我们认同 “上好学”就是上优质学校,上重点学校,就是“满意”,那么,教育的未来永远无解,永远没有出路。“满意”表面上看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人本身的客观性及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满意”与否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人对自身及对方认识与评价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应该满足或基本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满意”教育的本质要义,这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
所以,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让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求学,而是学生在学校教育里是否养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德行;我们着眼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个性特长是否能被延续;我们在乎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成绩分数,而是学科思维是否进入学生的生活并进而具备学习的能力。这都是我们在追求“满意”的路上亟需关注并践行的。
近年来,浙江省在全省普及推开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改的核心就是“选择性”,我们期待每位学生在选择中能发现特长、认识自我,我们期待课改中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能平衡互融、有序推进,我们期待家长、社会能对本次课改持有更多的宽容与支持,如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生在眼前的教育现实,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