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5期 2017年9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 师之有道

装点行囊赴远方(节选)

□衢州华外常务校长 章浙中

我们常说,教育要有教育家兴办。这里的教育家,不是一两个教育英才,而是一批具有教育情怀的普通老师。既然如此,老师们就必须明白,我们要给学生准备怎样的人生行囊?又希望学生带着这些行囊行走至何方?

“博文约礼”,是华高的校训。无疑,它就是华高学子奔赴的远方。要让学生走到“博文约礼”的远方,华高又将为莘莘学子准备怎样的人生行囊呢?

我们给华高学子准备了两个行囊。一个行囊里装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它们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传承至今。

“博学”,即学业上广泛地猎取。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竭力满足学生“博学”的需求。国家课程,全面开设;学校课程,兼顾特长;走班选课,自成特色;学考高考,捷报频传。

“审问”,即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课堂内外,通过小组学习、辅导答疑,积极营造“审问”的氛围;以“陪伴式管理”,让学生有问即答,创设了良性的“审问”平台。

问过以后还要思考,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学校强化 “错题集”“错题考”制度,让学生整理思考,消化吸收;学校把自修课还给学生,使“慎思”有了时间保证。

“慎思”之后是“明辨”。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课堂诘疑,同桌辩驳,交流比较,甄别剔除,使“明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有所得,还需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即为“笃行”。学校有“十八岁成人礼”“科技艺术节”“同种一棵树”等多个誉满衢城的践履平台,有“电子科技社”“小马甲志愿者服务社”“VC乐团”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有《晨磬》《华高人》等学生媒体,在活动中“笃行”知识,而臻于“知行合一”。

装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行囊,为学生提供“博文”的必经路径;而另一只装有“温良恭俭让”的行囊,则让“约礼”有了基本的呈现。

“温良恭俭让”语出《论语》。“温”,即温和,不迁怒,不恶言。“良”,即善良,多躬省,乐助人。“恭”,即恭敬,长幼有序,敬师友人。“俭”,即节俭,适用为经,自足为纬。让,即谦让,宽容大气,礼让为先。“温良恭俭让”,本是前人倡导的“君子五德”,现在用来约束、锤炼学生的德行,具有别样的意义。

价值的引领,往往需要物化。学校在道路旁、草坪上、树丛边,精心布设镌刻着集自古代书法大家的篆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温良恭俭让”字样的文化石,让每天徜徉过往的学子,在对古拙的字迹的辨认中,滋润滋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华高老师,用自己的时时垂范,用自己的涓涓教诲,与学生共同装点行囊,奔赴远方。华高人坚信:你明媚着,天地就明媚着。

 

上一条:暂无信息

下一条:生命科学教育——葫芦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