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华外高中部 刘赛平
阅读必不可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关于阅读的名言简直恒河沙数。从大的方面讲,文字是人类的精神遗存。从小的方面讲,阅读更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但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没时间阅读、不知阅读什么、不知怎样阅读的问题。当然,我们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或者推荐学生阅读某些名著,但一般只停留在推荐层面。我以前也给学生开书单,力争文史哲兼顾,中外名家全包涵,但不久就发现,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几年,通过开设阅读课,选修课,我发现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短篇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经典短片篇幅短但价值大,经得起咀嚼,还能在写作上借鉴、模仿,学生若被其短篇激起兴趣,自然会觅长篇阅读。
假如阅读是一段漫长的旅途,那么每一个经典短篇就是路旁一座看得见风景的花园。这些花园风格各异、精彩不同,每个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研究的作家作品推荐给学生。
我曾经尝试自编教材,分为中国现代卷、中国古代卷和外国作品卷三册。中国现代卷主要介绍杨绛、张爱玲、余光中、龙应台、余秋雨等。中国古代卷尤其突出司马迁、苏轼、归有光等文人的作品。外国作品卷则介绍志贺直哉、泰戈尔、马克·吐温、契诃夫、等人。
每个作家我会选取三四个短篇,从不同侧面进行介绍,以思想内容为主,兼顾写作技巧。接下来以龙应台为例,介绍我的授课思路。
龙应台(1952年生),作家、社会批评家。她的文笔真是神奇,凌厉处可挟风雷;温婉处使人落泪;落寞处引人深思。她对文化、对社会的见识高人一筹。她的文章,有激荡的情感做底子,有冷静的理性在约束,放得开,收得回。
龙应台的短篇,我会选《蝴蝶结》《目送》《行道树》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四篇文章,我详细分析了《目送》的内容,另外三篇则由学生分析为主。具体流程是,第一步:示范,教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印发名家的点评。第二步:质疑,学生哪些地方没有看懂或不能理解就提出来,当堂进行解答。第三步:品味,学生细读文本,挑选最有感触的地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第四步:交流,教师汇总学生的文字,再印发给大家,彼此交流,相互探讨。
除思想启迪外,龙应台的文章至少有两种写作手法非常值得学习,不妨介绍给学生。一是“空镜头”的运用。“空镜头”原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目送》中的一段:
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句“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就像一个“空镜头”,把读者的思绪也拉得悠长,我们仿佛看见,街道空空荡荡,这位母亲的内心也空空荡荡,她注视着着孤单的邮筒,整个人被失落、孤独包围。
这种“空”,远比直接的抒情议论,更具感染力。因为我们每个人既喜欢看到生存的现实,又喜欢看到想象的现实。因此大诗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更富有诗意,《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直被后人品评不已。
二是联想的能力。我们有许多学生写作文总是小时候、初中时、现在,叙事拘泥于自身一点小事,完全无法展开,看了真让人着急。这一点上要向龙应台好好学习。她非常善于联想,常常三言两语就使文章格局立马开阔。以《蝴蝶结》为例,本来只是讲自己的童年故事。但文章的开头有这样的笔墨: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这个开头,写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正在发生的事:血腥、贫穷、对名利的焦虑。这是成人世界的不幸。于是,文章的广度有了。
引领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生命的温度,从几篇文章慢慢解读一个人,从几个人慢慢解读一个时代,从不同时代感受文化的流变,从而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形成自己的见识,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