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国宝级画家阿尼戈尼作品展盛大开启
作者简介
皮埃特罗·阿尼戈尼1910年6月7日生于意大利米兰,长住在佛罗伦萨,浓厚的艺术氛围,让阿尼戈尼从小就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1927年考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受教于画家费利切·卡瑞纳、雕塑家朱塞佩·格柱齐奥西、版画家切来斯提诺·切来斯提尼。
1930年,阿尼戈尼第一次参加佛罗伦萨的集体展览,引起社会上的关注。1932年,他在费罗尼宫的贝里尼画廊中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同年又获得特莱塔考斯特奖。1949年3月间经保加利亚画家季米特里·克拉茨基科夫介绍应邀赴英。受到了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高度重视,他为英皇室成员画了许多肖像,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菲利普王子爱丁堡公爵》、《玛格丽特公主》等,以及《考陶尔德夫人肖像》、《哈佛·德·瓦尔顿勋爵》等等,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博得广泛好评。20世纪60年代赴美,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和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等地举办个展,大获成功。
阿尼戈尼尊重传统,直面现实,从不随波逐流。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佛罗伦萨被毁的情景,画下了许多水墨写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正直和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画家。阿尼戈尼重视自身修养,热爱音乐,热爱戏剧和哲学,对人文学科深感兴趣。他既是一个油画家、版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建筑师和文学家。
1988年10月26日,阿尼戈尼在佛罗伦萨与世长辞。意大利政府在佛罗伦萨为这位画家建立了“阿尼戈尼作品陈列馆”,还以阿尼戈尼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和一个广场,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
[意]阿尼戈尼《乌姆贝尔托•具纳丹罗肖像》
艺术成就
从他早期素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达-芬奇为代表的佛罗伦萨派传统的素描技法和风格,用线条造型,注重中间色层次的微妙变化,准确、细腻、富有优雅的美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阿尼戈尼从师俄国画家尼古拉·洛克夫学习油性坦培拉(tempera grassa)技巧。这种油性坦培拉技法实际上也是佛罗伦萨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坦培拉即蛋彩画的一种。它首先要求画家具有坚实的素描造型能力,同时必须掌握蛋彩画的技法和油画技巧,阿尼戈尼很快掌握了油性坦培拉技法并且运用得十分自如。
阿尼戈尼还擅长大型宗教壁画,其中数皮斯托亚市圣母院内《下十字架》《复活》等10幅壁画最为出名。吉林出版社曾两次出版《世界上最值得你珍藏的38幅素描肖像》就选了阿尼戈尼的12幅素描图,此外,他还有大量石版、铜版画及雕塑作品问世。法国卢浮宫博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都有收藏其作品。
坦培拉
坦培拉绘画技法始于古希腊,兴于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初期,特别盛行于拜占庭艺术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大约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将这种水性坦培拉技法传播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坦培拉艺术的一个高峰,涌现出一批画家,如达·芬奇等。
坦培拉绘画的特点
1、速干,技法自由,亲于油和水。
2、光彩自然,和谐悦目。
3、色彩稳固,绘画耐久。
作品赏析
[意]阿尼戈尼《聚会----沙漠中的安纳科莱蒂》油画1947年(非馆藏)
《隐士的聚会——沙漠中的安纳科莱蒂》是阿尼戈尼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作品静态地向我们显现了一种世界末日的氛围,在超越时间的原始的宁静中,在一片色彩单调均匀的天空下,不仅具有永恒、形而上的味道,也具有现代戏剧场景特色。它折射出“冷战”和核恶梦年代初期人类内心中没有消除的焦躁不安。他描述的这种气氛和其他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电影《2001太空漫游》、《人猿星球》、《洗劫后》中所表现的沙漠和世界末日满目疮痍的情境:只有少数人幸存,他们四处游荡以寻找蔽身之所或者食物。这种世界末日的戏剧性感觉,也曾强烈地出现在阿尼戈尼1982年的作品《世界末日》中。
[意]阿尼戈尼《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油画(非馆藏)